我想不少人跟自己的伴侶在政治立場上相對立而爭執不斷,我我和我那生性狂野的法國先生雖然在政治上看法屬相似,但是我們的人生哲學卻大相逕庭......
他是一個活在當下,享樂至上的人,過著無酒不歡的生活,
而我是一個相信末日預言的苦行僧,酒醉金迷對我來說不過就是一種無知與昏庸的人性。
這樣的人生價值觀分歧可能對一些夫妻來說是一個離婚的藉口,但對我來說夫妻當然不可能永遠一致,這樣的期待才是造成婚姻失敗。
面對差異其實可以看成一種互補與融合的過程,他可以擴大一個人的疆界與看法,其實有其珍貴之處,只是能好好的溝通卻堪稱是一種藝術的境界,
以下就分享我和我先生的這場拉鋸賽,當時我們爭論著物質與人情,孰貴孰賤,在他眼中,他很刻板並簡化地視我為一類型的人,也刺激我那從不妥協的固執,
這場賽事在我們中間已經開跑一頓時間,這篇文章是在開跑的前期我所寫的,很慶幸現在回頭看還好我們沒有越跑越漸行漸遠,卻有互相更多的理解與接納。
謝謝你分享給我的文章,我很喜歡這類的討論,也跟你分享我的一些想法,
首先我要說,關於文章提到的左翼與右翼對於物質生活的論點,我不是屬於任何一方,因為這兩方的觀點都不是基於現實環境的討論,只是一種純意識形態的觀點,所以對我來說,兩方都很不切實際。而你分享給我文章作者的觀點,也是如此,還是停留在一種純意識形態的觀點,認為物質環境單純是被商業型式所操縱,所以物質是可憎的,而人文主義的支持者認為人性的美好光輝,因為被充斥的物質環境所玷汙。然而真的是這樣嗎?
我們無法否認比起動物,人類對物質的需求是無所不在的,即便我們今天快樂的與家人和朋友相聚,也會安排一同喝酒,一同飲食,這些都建立在物質情境上,我們沒有看過人群們聚在一起只喝水的例子吧? 動物卻沒有這樣的問題,動物們不需要買一個家,不需要家裡有一張床,不需要去餐廳,不需要旅遊,也不需要喝酒來和朋友有一個開心的時光。所以物質其實是在人類欲望底下所產生的,這樣的慾望永遠不會停止。倆者是如同鏡子一般互相反射。兩者是一體的。從來不是分裂的二元討論。
人們的群聚可以看似一個單純的物理性討論,但是人的相距也是種化學變化,
因為當中都含有不同的動機和需求;例如害怕寂寞的需求,無法安靜獨處的軟弱,需要被肯定和關注的渴望…等等。無庸置疑的我們也藉著”人”來滿足自己。
我們在尋求自己的快樂,所以和藥物,酒精甚至食物都是一樣的,重點是,我們在透過什麼滿足自己。這些事物在一定程度的自覺和不過度依賴下,都是好的。但是問題就在於,人類的慾望很難被節制,節制的美德甚至已經在這現代文明中被鄙棄並被丟棄,當更多追求肉體的滿足時,我們就越難逃脫被箝制的困境,我們並不是被物質箝制,而是被自己的空洞與慾望所箝制。
不同動機和需求所就會產生化學變化,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。很多人聚在一起會更容易做一些瘋狂的事,因為人性裡的邪惡面,讓我們喜歡聚在一起做壞事,這樣的共享的滋味更強烈。我不是否認和人群相處,而是我不願意我的人生只是被人群/他者所填滿,我想要做些創造性的事情。對我來說,做事情不等於是工作,它有更大的價值,因為是我自己心靈深處的聲音,它是自我發現和自我滿足的過程,這樣的愉悅很單純。所以創作者都需要遠離人群,因為攪和在人群裡,你失去了獨立性,就像與酒精的關係一樣,你會變得依賴,然後你會醉酒而失去對生命的一些敏銳度。
我記得我之前也跟你分享過一個老鼠的實驗,它是你這篇文章實驗的更往前進一步,老鼠群在一個安逸的環境下群聚生活,最後整體滅絕,25次實驗結果皆是如此,為何會如此呢? 這真的是可以讓我們思考的一件事。